前日,由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主办、当代水墨艺术研究院承办的 “阈限之外——当代水墨高峰班作品展(Ⅱ)”于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美术馆举办,展览以“阈限之外”为题,探讨当代水墨在传统与现代、本土与全球之间的临界状态,也是致敬60年前由艺术家刘国松等发起的“水墨现代化运动”。
展厅现场
本次展览汇集了15位艺术家,来自中国及东南亚国家,均是成熟作者,他们的作品清晰地呈现出交互的学术路径。董慧、徐鸿延、朱汉云、曾国明、吴珮华、丁国红、黄迪华、江心静、游梅珍、徐懿俐、康雁屏、徐源凯、江玉庭、刘庆伦、关媄穗这15名艺术家,拿出了在当代水墨领域的新探索新成果。展览由开启现代水墨革新的前辈、著名画家刘国松出品,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美术与文物保护学院执行院长石墨担任策展人。
策展人石墨向嘉宾介绍展览情况
策展人石墨阐述:“‘阈限’不是一个困境,而是一个充满可能性的‘之间地带’。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展览,探讨水墨如何在这一地带中,构建自身独立的当代话语体系。”刘国松先生提出的“革中锋的命”、“革笔的命”,在当时为水墨艺术挣脱传统桎梏开辟了道路。60年后的今天,高峰班的艺术家们面临的已不仅是技法革命,更是在全球化与数字化语境下,对水墨的文化身份、媒介边界与哲学内涵进行整体性重构的挑战。
展厅现场
参展艺术家们不再局限于刘国松时代的“撕纸筋”、“水拓”等物理性技法实验,而是将实验场域拓展至综合材料、空间装置乃至数字媒介。例如:关媄穗在作品中将AI生成的动态影像与水墨日本云流纸相结合,探讨虚拟与现实交织下的新山水意象;丁国红的《金缮计划之冰裂山水B06》以传统“金缮”工艺为灵感,在纸本上构建出如冰裂般的山水结构,赋予破损与修复以美学与哲学的双重意味;董慧在《母亲的愛》中,突破性地使用瑞典顶级牛皮革为载体,让水墨的浸润与皮革的肌理产生对话,拓展了水墨的物质边界;徐懿俐在《文明的碎片1》中,通过拼贴与重构的手法,暗示了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身份的破碎与重组过程。
学术主持林明杰解读作品
艺术家们多元的地域背景,为其创作注入了天然的跨文化比较视野。他们的工作既是对中国传统水墨基因的深入追溯,也是在个人生命经验与全球化图景下,对“水墨为何”的重新发问。比如,朱汉云的《真相与谎言》系列,以宣纸水墨综合的手法,营造出充满隐喻与心理张力的场景,反映了当代社会的精神困境;曾国明的《玄境之门》以传统笔墨功力,营造出一个可供冥想的抽象精神空间,探寻东方美学的玄远之境。
艺术家们在继承刘国松所倡导的“实验精神”基础上,进一步拓展至综合材料、AI影像、空间装置等跨媒介领域,展现水墨在当代语境中的新感知与新形态。展期免费开放,将持续至11月29日。
艺术家合影
亿正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