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名治,字为善,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九个儿子,母亲为贤明的长孙皇后。起初被封为晋王,贞观十七年,太子李承乾因行为不端被废319策略,原本应当顺位继承的魏王李泰因失去父亲的信任,也被以罪废黜。于是,李治被立为太子,成为新的皇位继承人。李治的字“为善”,寓意与人为善,颇有仁厚之意,这也是他一生为人风格的写照之一。
古代皇帝的谥号中常见“孝”字,这是因为自古以来“孝”被视为立身之本,也是治国安邦的重要理念。圣朝讲求以孝治天下,因此历代帝王驾崩后多会加上“孝”的谥号。即便有人质疑唐太宗李世民曾发动“玄武门之变”夺位不合“孝”,史学家也常解释为其出于保护父兄、减轻操劳之心,算是一种“别样的孝道”。
李世民晚年时,极希望李治能够继承大统,便要求他学习政治与军事319策略,以积累治国经验。然而李治并不热衷于刀兵之事,他对父亲坦言,自己最大的心愿是能终日陪伴在左右,服侍父亲长命百岁。这份质朴的孝心打动了李世民,于是特意在寝宫旁建造小院,让李治得以亲近伺奉。讽刺的是,正是在这段时间里,李治与父亲宠爱的才人武媚娘相识并逐渐亲密,这一情节在后世更添几分戏剧色彩。
展开剩余71%在政务方面,李世民常带李治旁听朝会,让他学习如何处理国家大事。贞观二十三年,太宗病重,李治寸步不离守在病榻前,最终在父亲驾崩后继位,于灵柩前即皇帝位。登基后,他下令大赦天下,并对官员进行普遍加官进爵,同时体恤百姓,赐给八十岁以上老人粮食与绸缎,体现出仁政的一面。
朝堂之上,权力斗争却暗流涌动。长孙无忌为太尉,李勣任尚书左仆射,荆王李元景、吴王李恪亦位高权重。李治初登大位时,这几人形成了复杂的权力格局。长孙无忌最终借房遗爱谋反案之机,将荆王与吴王一并诛杀,并逐步压制李勣。正因如此,李勣不得不投靠武后,以求自保。由此可见,李治即位初期的朝局并非外表那般平稳,而是暗藏杀机。
永徽年间,李治治国理念逐渐显现。他对外派兵征讨突厥、高丽,对内则推行赈灾、减刑、抑制奢侈等措施。永徽三年,他立长子李忠为太子,这不仅是家事,更是关乎国家未来的政治决断。可惜数年后太子被废,继立的弘王李显才最终坐稳储君之位。与此同时,武媚娘地位逐渐上升,最终成为皇后。褚遂良、长孙无忌等旧臣相继失势,权力天平不可逆转地倾向武氏一系。
显庆年间,李治在军事上屡传捷报。苏定方、程知节等名将南征北战,平定突厥、百济、高丽等外患,唐军威震四方。与此同时,长孙无忌被流放黔州,彻底退出权力舞台。可以说,这一时期的唐朝,国势已达空前强盛。
龙朔、乾封年间,李治更有雄心,继续完成太宗未竟的事业。他多次大规模出兵攻打高丽,直至灭亡高句丽国,并在乾封元年举行封禅大典,登泰山祭天,表明大唐的国运已至鼎盛。李治在位时期,虽常被人描绘为柔弱昏庸,但从国家整体发展来看,文治武功并不逊于李世民。
然而,后世对李治的评价却极低。史家多以武则天专权为由,认为李治是昏弱之君,因溺爱后宫而致宗室受难,国家几度动荡。许多忠臣贤士惨遭诛戮,史书甚至将其比作周幽王,称他是大唐衰乱的始作俑者。事实上,若非李治的“宽厚”与“退让”,武则天也未必能有后来的舞台。正因如此,他的历史形象始终带有两面性:一方面是仁厚宽容的天皇,另一方面则是被后世指责的“昏童”。
综观李治一生,他并非一无是处的庸君。若说李世民开创了“贞观之治”,那么李治则在其基础上继续扩张疆土、巩固政权。他的统治成就被武则天的崛起所掩盖,也被史家的偏见所低估。无论功过如何319策略,李治无疑是唐代历史进程中一位关键的承上启下之君。
发布于:天津市亿正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